「草孚」(台語發音)是什麼東西呢?塗鴨藝術又是什麼東西呢? 這二個完全不同屬性的東西能夠做結合嗎,結合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藝術火花呢?
其由來乃是因為「社區總體營造」這個運動,這個運動在宜蘭其實已經推行一陣子的時間了,主要目的是讓宜蘭縣內每個社區都能利用社區內的一些特有文化或是事物,透過創意的概念,將這些文化或是事物重新包裝並打造成屬於社區的特色文化,進而吸引觀光客前來參觀並帶動社區的繁榮。宜蘭的珍珠社區在宜蘭的社區總體營造過程當中是很有名的社區代表,有名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它利用稻草進行創意的創作,編織手工藝品,進而銷售給觀光客。記得小時候和家人在割稻完畢之後,亦會將留下來的稻草拿來編織成刀、鞋等等,拿來當做童玩,因此當我看到珍珠社區這些稻草手工藝品時,童年的回憶一一浮現,感觸甚多。除此之外,漫步在宜蘭珍珠社區的活動中心廣場外頭,你會發現二座高大的草孚坐落在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旁邊,當你第一次撞見它時,除了驚艷還是驚艷,驚奇的是原來草孚也可以當作塗鴉藝術的創作材料,而且二者根本不相關的東西會如此的搭配,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之相遇,原創性之高,令人讚嘆。
「草孚」我相信很多現代的年輕人不知道其形成之原因,或許連聽也沒聽過,其由來乃是農民在收割完稻子之後,便會習慣將打下稻穗的稻桿堆放在已經乾沽的稻田上,每隔幾公尺便可以看到一堆堆被堆放起來的稻桿,這個在台語叫做「草墩」。待這些「草墩」乾了之後,農民便會用「籤擔」(台語)將這些「草墩」挑回家,「籤擔」有點像扁擔,不過是用刺竹做的,挑的方式是將「籤擔」刺進草墩裡,二邊的籤擔皆會放草墩,然後直接挑回家並在空地堆放。草孚的大小不一,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大多會被堆放成屋子的形狀,這就叫做「草孚」。這些稻桿有許多的用途,它最主要的功用是拿來燒飯或是燒開水用,這個在農家便叫做「草茵」(台語),有的則是拿來燒成天然磷肥或者是直接拿來舖蓋在種植的蔥上,以便讓蔥白的部份更白及更長。聽母親大人說他們那一輩的還會用手工將這些稻桿搓成草繩,並以草繩製成「草包」(台語),然後用「草包」去捕烏魚卵,這一點則讓我非常汗顏,因為從沒聽過可以如此運用,也讓我對前人的智慧佩服不已。
「塗鴉藝術」是什麼呢? 它可以叫做藝術嗎? 記得真正研究塗鴉藝術是在英國念書的時候才真正的了解,“GRAFFITI”塗鴉一詞其實是由古羅馬人所創造出來的,古羅馬人對於公共事務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對時事的不滿多會透過塗鴉方式發表在牆壁上或者是公共場所,以便讓整個社區的人民能夠看到彼此的想法。然而經過了幾千年之後,在美國「布隆克斯區」的南方,有一批年輕人於60 ~70年代左右,透過不同以往的藝術形式,在小巷道、地下道或者是地鐵站等地方進行創作,重新給予這種藝術型態新的生命靈魂,這種新的藝術創作方式與風格和目前的塗鴉藝術較為貼近 。很多人和我一樣,一開始會覺得塗鴉叫做藝術嗎,根本就是亂畫一通,沒有什麼,公共圍牆上被噴漆噴得東一塊西一塊,亂七八槽,讓人直接聯想的就是一些搗蛋的小鬼所幹的壞事,根本就是在破壞景觀。「塗鴉藝術」一開始的確是這樣發展而來的沒錯,然而隨著藝術家的投入,創作內容之可看性則與日增加。
和以往不同,珍珠社區所創作的塗鴉作品是以「草孚」為創作素材,非常特別,這種創作方式除了讓人可以直接看到這種慢慢在台灣消失的草孚文化之外,亦可以讓人欣賞到原來台灣的塗鴉藝術之原創性是如此的高,而且創作之主題,亦是以傳統的名間傳奇人物如「關公」為創作對象。創作的藝術家個人並不認識,然而從其接受 Discovery “FUN Taiwan” 瘋台灣的主持人Janet訪談的內容來看,他是一個相當喜愛宜蘭並試著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來保留傳統文化的年輕藝術家。他曾說過會以「草孚」做為創作素材是深覺它有一天絕對會在台灣消失,因此想透過藝術創作的媒介方式來保留這傳統文化,好讓更多年輕人認識什麼是爺爺奶奶口裡所說的「草孚」。
雖然沒見過這位和我年紀相仿的藝術家,不過當我在台北透過電視節目第一次聽到有人會為即將消失的「草孚」而進行藝術創作而感動;雖然沒見過他,不過真的發現在宜蘭有一群人默默地在耕耘,他們盡可能地想全力保留宜蘭之原貌,這些人可能是在地的宜蘭人如黃春明等,也有可能如黃聲遠等深愛宜蘭的外來居民,他們對宜蘭都有著共同的使命便是保護這塊淨土,保護一些在宜蘭眨眼便快要消失的傳統文化。 「草孚」本身並不起眼,既沒有亮麗的外表,亦沒有不平凡的身價然而它卻有著相當實用的用途,它們一直默默地在幫助農民過著每一天的生活並且讓其家人得以溫飽,「草孚」雖不值錢,但它確是農民最忠實的伙伴,不離不棄。
留言列表